我在法國的歲月
名廚 茱莉雅 – 柴爾德 回憶錄
亞歷斯 – 普魯道姆 著
彭玲嫻 譯
這本書是要去<義大利、巴黎>前買的,但是拿到書後覺得跟這趟旅途沒什麼關係,而且覺得可能要花很多的時間看,所以就被我束之高閣了。
我在法國的歲月
名廚 茱莉雅 – 柴爾德 回憶錄
亞歷斯 – 普魯道姆 著
彭玲嫻 譯
這本書是要去<義大利、巴黎>前買的,但是拿到書後覺得跟這趟旅途沒什麼關係,而且覺得可能要花很多的時間看,所以就被我束之高閣了。
罪行
費迪南 席拉赫 著
薛文瑜 譯
律師用冷靜的筆法述說11則罪行,荒謬感油然而生,人生難道從來沒有選擇的權利?
有些事我們可以努力改變,有些事只讓我們想要不斷的逃、逃、逃,逃得了重新開始,逃不了則不斷的循環。
別相信任何人
Before I Go To Sleep
S.J.華森 著
顏湘如 譯
描寫失憶的~如博士熱愛的算式,雖是第一人稱,但是敘事者本身並非失憶者,如電影~我的失憶女友,雖然觀看者直接看到失憶者本身的生活,但仍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在解讀。
迷宮中等待果陀
齊格飛.藍茨 著
林倩葦 譯
我很喜歡這本書名,作者的另一本書名也很吸引我<我的小村如此多情>。
繼失物招領處之後,再看藍茨的書,覺得這個作者果然相當幽默,一開始時老是會想到Barry Unsworth的<道德劇>,與真實有點突兀的荒謬,後來漸漸習慣他的筆法,簡單、不拖泥帶水,卻留有許多深思的空間,還有,某種溫暖。
賽德克.巴萊
魏德聖---原著劇本
嚴云農---小說
1930.10.27霧社事件。霧社地區的泰雅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.魯道策動族人殺死134名日本人,襲擊派出所、奪取槍枝彈藥,總督府以強大的陸、空火力鎮壓,莫那.魯道自殺,抗日的6社總人口1236名中,戰死或自殺的達644名。事件導火線是莫那.魯道和日警的衝突,真正原因則是理藩政策對原住民在物質、心靈方面的雙重扭曲和剝削,比如,山地警察的全權統治,破壞了部落社會的自治主體性;強徵勞役和槍枝管制,瓦解了原住民耕作、狩獵的生存時序;鼓勵日警娶原住民女性的和藩政策,常發生女性被欺凌遺棄的處境;山地的開發,往往踐踏了原住民精神皈依的祖靈聖地,等等。因當局的血腥鎮壓,台灣民眾黨向日本內閣及國際媒體發生控訴電報,導致石塚總督等人下台。此後當局強制實施原住民移居政策,原住民的生存處境更加惡劣。(摘錄柏楊二十世紀台灣民主大事寫真)
賽德克.巴萊最主要是在描寫整個霧社事件的起因、過程,賽德克人在面對日人的壓迫下起而誓死反抗的心路歷程。剛開始看時,我也很難理解原住民獵人頭祭祖靈的這種習俗,但是那種強烈的信仰與無所畏懼的勇氣,也的確是讓人望塵莫及與尊敬的,所以我很期待魏德聖導演將這部屬於台灣的史詩搬上大螢幕。
失物招領處
齊格飛.藍茨 著
鄭納無 譯
齊格飛的這本失物招領處距離我所看過的德語課,兩本創作時間相距了有35年,要稍微了解一下二戰德國的時空背景還有導讀,才稍微能理解作者隱藏於書裡的涵義,德語課算是比較硬的書,失物招領處相對來講就輕鬆多了。
主角亨利是個習於恬淡生活的年輕人,對於在不起眼的火車失物招領處工作如魚得水,但看在他人眼裡,好像就是沒有目標。
盤上之敵
北村薰 著
張智淵 譯
這兩天因為感冒的關係昏昏沉沉的,所以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,覺得作者這樣迂迴的寫法看得很累,不過其實這樣的說話方式我很熟悉,因為我常常講話也很迂迴,習慣把重點擺在後面等人發現或最後才講,我並不是故意的,只是我常分析自己,才發現我有這樣的壞習慣。
一直看到中後段,整個棋局才慢慢浮現出來,也看得出作者下了一盤好棋,但我覺得局設得巧,也僅是中上之作,倒是書中的善惡對決,讓我想到模仿犯中的絕對之惡,這世上就是有如此莫名奇妙的惡人,令人心生膽寒,雖然我也不是什麼大善人,但也想不透為什麼就有人惡念如此張狂,一絲悲憫之心都沒有?
博士熱愛的算式
小川洋子 著
王蘊潔 譯
從小就喜歡數學,但從來也沒想過數字會給人如此溫暖的感受。
博士的記憶只有八十分鐘,八十分鐘後記憶就自動歸零,八十分鐘可以容納多少的記憶容量,作者給了一個永恆的數學公式,而博士也驗證了這個永恆,用他滿滿的溫情。
天鵝賊
伊麗莎白.柯斯托娃 著
蕭寶森 譯
通常好書會讓人有一種滿足與失落感,在看完之後…
前些日子我正想把歷史學家挖出來再啃讀一遍時,無意間發現作者出新書了,當然忍不住就下單了,只不過我也沒想到我買到的居然是還沒出版的預購書,著實還等了一陣子才拿到,不過拿到熱騰騰剛出爐的新作倒是感覺還挺妙的,尤其看完之後更是覺得,這個作者是值得等待的。
絡新婦之理(上)、(下)
京極夏彥 著
王華懋 譯
這部找時間要再重翻一遍,原因是上集看太慢,下集又看太快,再加上熬夜,已經神智不清還硬ㄠ著要看完,對於結局還有一些疑問,非得要搞清楚不可。
這已經是我看京極堂系列的第五本了,我只能說,京極夏彥還真是一個能讓人期待的作者呀!
鴨川荷爾摩
萬城目 學 著
涂愫芸 譯
因為對京都有點興趣,於是就買了這本以京都為背景,跟陰陽師安倍同名的主角的書,如果對京都有點熟悉的話,就會發覺這本小說的確很京都。
內容當然有點扯,雖然不難看,但對於奇幻小說並不是很有興趣的我,看到一半就有點意興闌珊了,原因在於這也是一本很青春的小說,而距離火熱青春也很遙遠的我,當然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。
告白
湊佳苗 著
丁世佳 譯
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有點沉重,但是翻開第一頁就停不下來,通篇以第一人稱自訴告白,一個接一個告白者,卻不斷地推開前面的思維,結局更是出乎意料,但又覺得合該如此。
記得買這本書的動機是因為文案的一句話:《讀賣新聞》報導說很多人就是因為想跟別人討論一下這個結尾,而向身邊的人推薦此書。